文:尼克.伯斯特隆姆 (Nick Bostrom)
一般机器智慧可做为人类智慧的替代品。数位心智不只能做到现在人类能做的智慧工作,甚至在装上执行设备或机器身体之后,还可以取代人类的肉体劳动。假设机器劳工(可大量生产的机器劳工)在所有工作中,都比人类劳工便宜又更有能力,那时会发生什么事?
工资和失业有了可便宜複製的劳工,市场工资便会大幅滑落。人类还能保持竞争力之处,大概只剩下消费者对人类劳务还有基本偏好的场合。今天,手製品或原住民手工艺品有时还能要求价格溢价(price premium)。未来的消费者可能同样会偏好手工製品或是人类运动员、艺术家、情人和领导者,而非功能上毫无差异甚至更优越的人工对手。不过,我们还不知道这种偏好会有多普及。如果机器生产的东西够优越,也许可以得到更好的价码。
一个可能和消费者选择相关的参考因素,是提供服务或产品的工作者之私生活。举例来说,一场音乐会的听众,应该会想知道演奏者是否是有意识地亲临其音乐和现场。若没了现象经验,即使有办法创造表演者的3D成像,与群众自然地互动,表演者也只能被看做是高功能点唱机。接着,机器可能会被设计成能再现人类进行同样任务时呈现的精神状态。但是,即便已经完美複製了主观经验, 有些人还是偏好出自活人手工的产品。这种偏好可能有意识形态或宗教上的根源,就像许多穆斯林和犹太人,会避免以他们不允许或认为不洁净的方式处理食物;未来也可能有些团体,会避开那些製程中涉及未核可使用机器智慧的产品。
哪些事物还会仰赖这部分呢?到了便宜机器劳工可替代人类劳工时,人类的差事可能都会消失。当然,害怕自动化与失业并非新鲜事。至少从工业革命开始,对于技术性失业的顾虑就週期地出现;事实上,有不少职业步上英国纺织工和织布工匠在19世纪早期的后尘,在彷彿民间传说的「卢德上将」(General Ludd)旗帜下团结起来,对抗织布机的引进。
不论如何,虽然机器装置和技术取代了许多特定类型的人类劳工,这种技术整体来说仍是一种劳工的补强方式。全世界人类的平均薪资呈现长期的上升趋势,大部分就是因为这种补强。然而, 机器一开始补强了劳工,到了后来的阶段就会成为劳工的替代者。马的功能一开始也是藉由马车和犁而补强,大幅增加其生产力。然而后来马被汽车和拖拉机所取代。这些后来的革新降低了兽类劳力的需求,并导致马族群量的崩盘。人类这物种也会落到同样的命运吗?
如果问说,那么马为什么依旧存在?就可以把马的故事平行地向前延伸。一个理由是,马仍在少数工作中具有功能优势,比如说警察工作。但主要的理由是,人类恰巧对马可以提供的服务有着特殊偏好,包括休闲骑乘和马术竞赛。这些偏好可比拟我们假想的未来人类可能偏好,也就是对于某些手作物品或服务的偏好。不过这个比方并不準确,因为马至今仍然没有全面的功能替代品。如果有便宜的机器设施能吃乾草就跑,还具备和生物马完全一样的体型、触感、气味和行为,甚至有同样的意识经验,那么对生物马的需求可能会继续下降。
当对人类劳工的需求降到足够的低点,薪资就会滑落到人类生存水平以下。人类劳工的潜在下滑趋势因此十分极端:此时不再只是薪资大砍、降职或是再训练的需求,而是挨饿与死亡。当马不再用来当做移动力的主要来源时,许多马被卖给肉商做成狗食、骨粉、皮革和胶水。牠们没有能谋生的其他工作可选。1915年的,大约有两千六百万匹马;到了1950年代,只剩下两百万匹。
资本和福利人和马之间的一个很大的不同,在于人拥有资本。一个已固定的经验事实是, 资本的全要素(total factor,是指不包括资本和劳动力输入,其他所有影响产出的要素)比例长久以来都稳定维持在大约30%左右(虽然有显着的短期波动),这代表全球总收入的30%被资本拥有者收做租金,剩下的70%被劳工收做薪资。如果我们把人工智慧分类为资本,那么随着可全面替代人类工作的机器智慧发明,薪资就将滑落至这种机器替代者的边际成本,而变得(在机器非常有效率的假定下)非常低,远低于人类生存水準的收入。
劳工分到的收入比例接着会缩小到零,这就代表资本的要素比,将达到接近全球总生产的100%。既然全球国内生产总值会跟着智慧爆发而飙升(因为大量的劳工替代用机器,也因为超智慧达到的技术进步,以及其后透过太空殖民所获得的大量新土地),接着从资本获得的总收入将极大幅度地增加。如果人类还是这资本的主人,全人类获得的总收入将以天文数字成长,儘管在这情况下人类不再有任何薪资收入。
因此,整体来说,人类将变得比你所做的最贪婪想像还要富有。这样的收入要如何分配呢?初步估计,资本收入会和资本所有量成比例。有鉴于天文放大效应,就算是一小部分的后转型时期财产,都可以膨胀为巨大的后转型财富。然而在当今世界中,许多人并没有任何财产。这不只包括穷人,也包括一些儘管收入不错,或有高人类资本但资产净值为负的人。举例来说,在富有的丹麦与瑞典, 据闻有30%的人口财产为负——通常是手上缺少有形资产,且有信用卡债或学贷的年轻中产阶级。就算储蓄可赚得相当高的利益,但要开始利滚利,还是得要有一些起步播种的资本。
儘管如此,就算刚开始转型时没有私人财产的个人,后来还是可能发大财。举例来说,参与退休金计画的人,不管参与的是公共或私人计画,只要计画至少能获得部分资金,都会过得不错。透过资产净值暴发户所举办的慈善活动, 穷人也会变得富有:因为天文数字般的财源降临,就算捐出的救济只佔财富的极小部分,其绝对金额还是相当吓人。
就算在一个机器的功能在全领域优于人类(而且甚至比生存水平的人类劳动还便宜)的后转型阶段,财富还是可以透过工作产生。前面提到,如果出于美学、意识形态、道德、宗教或其他非实用理由,还保留偏好人类的空缺,那就还是会产生这条件。在一个人类资本持有者的财富大幅增加的情境中,对这种劳工的需求可能会相对增加。新崛起的兆万富翁甚至京万富翁,能付出大量的费用,来让一些物品和服务仍由「公平贸易」的生物劳力来提供。
马的历史再次提供了平行参考。的马匹数在1950年代早期掉到两百万匹之后,经历了一次稳健的复甦:一项近期普查发现,目前略低于一千万匹。这个攀升不是因为马在农业或运输上有了新的功能需求,而是因为经济成长,让更多人能沉溺在马术休闲的幻想中。
除了资本拥有之外,另一个人和马的重要差别就是人类能政治动员。人类运行的政府可以用国家徵税权力,来重新分配私人获利;或是藉着卖出增值的国有财产(例如公有土地)来增加财政收入,并用这收益来使其国民退休。同样地,因为在转型中以及完成后不久就带来的爆发经济成长,大量的财富将四处可见,要餵饱所有的失业人士就相对简单。就算是单一国家,也有办法提供全世界所有人的生活薪资,且其支出比例不会比许多国家现在花在外国援助上的比例还高。
历史观点中的马尔萨斯式原则截至目前为止,我们假定了一个恆常的人口数。出于人类繁殖速度的生理限制, 这数字短时间来说可能是个合理假设。然而,这假设不一定合理。
过去九千年中,人口增加了一千倍。要不是史前到历史时代的大半时间, 人口都停步于全球经济的极限,否则增加速度还会更快。一个近似马尔萨斯式的状态佔了上风,在这个状态中,多数人仅能得到生存水準的收入,勉强存活下来且平均养大两个孩子。过去常有暂时和区域性的停滞,包括、气候波动或战争,间歇性地减除人口并释放出土地,让生存者能提升其营养摄取,而能养育更多下一代,直到阶位又被补满,马尔萨斯式的状况又会重新开始。
同时,多亏了社会不平等,一小群菁英阶层可持续享受高于生存水平的收入(其花费甚至稍微降低能维持下去的总人口数量)。这是种悲伤且刺耳的设想:在这种马尔萨斯式的情境中,我们在这行星上存活的多数时间中遇见的常态、普遍视为人类福祉的最大对手——乾旱、、屠杀和不平等——才是最伟大的人道主义者;光靠它们,就能让生活的平均水準,偶尔稍微出现在勉强生存边缘的生活水準之上。
在局部的小波动之上,历史的宏观模式呈现出一个起初缓慢,但终将加速的经济成长,这是靠着技术革新的累积来推动的。成长的全球经济带来了全球人口的相对增加。(更精準地说,大量人口本身就强力加速了成长速率,主要是藉着人类的群体智慧增加。)直到工业革命开始,经济成长才快速到使人口不再均速成长。平均收入开始增加,先是在西欧较早工业化的国家,接着是世界各地。就算是在今日最贫困的国家,平均收入还是大幅超越生存水準。这反应在这些国家的人口持续增长的事实上。
最贫困的国家如今有着最快的人口成长率,因为它们尚未完成「人口统计转型」,达到符合较开发社会的低生育体制。人口统计学家预计全球人口将在本世纪中达到约九十亿,在那之后随着较贫穷国家加入已开发世界的低生育率体制, 人口将进入停滞期或者下滑。许多富有国家已有低于替代水準的生育率,有些国家甚至远低于水準。
然而如果我们长期观之,并假设一种技术不变、景气持续的状态,我们就有理由预期会回到历史上与生态上的正常状态,也就是全球人口对抗我们利基的支援限制。若按照前面以全球观点观察出的财富与生育率负关係,目前的发展似乎有违直觉,但我们必须提醒自己,我们所谓的这个当前,只是整个历史的一小切片,而且还是个大偏差。人类行为尚未适应当前的状态,我们不只无法利用明显的方法来增加我们的整体适应度(例如成为精卵捐赠者),更是主动使用了生育控制,来破坏我们的生育力。
在演化适应性的环境中,健康的性冲动足以驱使单一个体,按照将其繁殖潜能最大化的方式来行动;亦即在我们现在的环境中,对于拥有最多后代拥有更直接的欲望,其实有着极大的选择优势。这种欲望连同其他增进我们繁殖的倾向,目前都正被选择出来。不过,文化适应可能会在生物演化前偷偷抢得先机。有些社群,例如胡特尔派(Hutterite)或者奎沃福福音派运动(Quiverfull evangelical movement)的支持者,因为推崇大家庭的鼓励生育文化,正在快速扩张。
人口成长与投资想像一下,若当今的社经状态就这样神奇地冻结在这个形状里,未来就将被支持高生育力的文化和道德团体所主宰。如果在现有环境中,绝大多数人优先考量的是适应度最大化,那么每一代的人口都可以轻易倍增。人口控制政策(这将稳定且愈加严密而有效率,好抵销企图全力规避它的演化)的缺席,将使得全球人口持续指数成长,直到某些限制,像是土地缺少或是产生重大革新的机会耗尽,让经济不能再维持增长速度;到了某一时刻,平均收入就会开始降低,直到压倒性的贫穷让绝大多数人无法养大两个以上的小孩的水準。
因此,马尔萨斯式的原则又会再次灵验,就像一个可怕的奴隶主,终结了我们通往富饶梦幻乐园的脱轨行为,牵着锁鍊把我们拖回苦役行列,重新开始生存的艰困挣扎。
这个长期远景可被智慧爆发压缩为一个更迫切的前景。因为软体可以複製, 人工智慧的複製人口可以快速倍增(只要几分钟而不是数十年或数百年),并且很快就会耗尽所有硬体。
面对普世马尔萨斯式情境的出现,私人财产可能会提供部分保护。想想一个简单的模型,在那之中各个宗派(或者紧密的社群,或者国家)的财产量各有不同,并且针对繁衍后代和投资各採纳了不同策略。有些宗派不相信未来,花光了本钱,然后他们一贫如洗的成员便加入全球的无产阶级(或者如果他们无法透过劳动养活自己,就会死去)。其他宗派则将资源做投资,但採取了无限繁殖的策略;这样的宗派生下更多人口,直到他们达到一个内部马尔萨斯式的状态,在那之中他们的成员太贫穷,以至于死亡率几乎等于出生率,此时宗派的人口成长减缓,以等同于资源成长。然而,还有一些宗派把生育率限制在资本成长率之下, 这样的宗派将缓慢增加人数,同时平均起来每个成员也更加富有。
如果财富从富有的宗派,重新分配给快速繁殖或快速兑现的宗派(其儿童、複製品或衍生物儘管本身没错,却在资本不足以生存的情况下来到这世上),那么就会更接近一个普世的马尔萨斯式情境。在部分案例中,所有宗派成员都会得到生存水準的收入,且每个人的财产都会相等。
如果财产没有重新分配,思虑周到的宗派就可能会累积资本,其财产绝对值便有可能成长。然而,我们并不清楚人类能否使用资本,达到像机器智慧使用资本那样的高回报率,因为劳工与资本之间可能会有协同作用,让一个同时支援双方的代理人(例如一个既有技术又有钱的企业主或投资者)的资本私人回报率, 超越仅有财务资源而没有认知资源的代理人所获得的市场利率。
比机器超智慧更缺乏技能的人类,资本成长可能因此更慢——除非控制难题完全解决,使人类的报酬率等同于机器的报酬率;因为人类委託人可以叫一个机器代理人来经营他的储蓄,且在不花成本又毫无利益冲突的情况下做到;但若达不到这点,在这整个剧本中,机器持有的经济比例可以渐渐达到100%。
这种经济分配渐渐达到100%为机器所有的剧本,并不一定是人类分配比例减少的剧本。如果经济以足够的速度成长,那么比例相对缩减,其绝对值还是增加的。对人类来说,这听起来像是个不错的消息:在一个多极而财产权受到保护的情境中,就算我们完全无法解决控制难题,人类拥有的整体财富量还是能增加。当然,这个效应不会处理人口成长把平均收入拉到生存水準的问题,也不会处理人类因为不重视未来而自我毁灭的问题。
长期来看,经济将被具有最高储蓄率的宗派逐步把持——那是拥有半个城市却住在桥底下的守财奴。只有在时机成熟,当投资不再有任何机会时,极度有钱的守财奴才会开始缩小储蓄额。然而,如果财产权的保护有一丝不完美,举例来说,如果更有效率的净利机器(不择手段地)将人类财产转移到它们手上,那么人类资本家可能得更快将资本花光,以免被这种转移所耗尽(或者在确保财富免于被转移所带来的持续成本)。如果这些发展发生在数位时间,而非生物时间尺度,那么过度缓慢的人类,可能在一夕之间财产就被没收光了。
►当人工智慧还很愚笨时,聪明会比较安全;然而当它变得很聪明,愈聪明就愈危险
书籍介绍《超智慧:出现途径、可能危机,与我们的因应对策》,八旗文化出版
*透过以上连结购书,《关键评论网》由此所得将全数捐赠儿福联盟。
作者:尼克.伯斯特隆姆 (Nick Bostrom)
本书作者尼克.伯斯特隆姆从当前人工智慧研究取径和现况中,找出可能达成超智慧的途径,包括人工智慧、全脑仿真、生物认知、脑机介面、网路和组织的强化,并带领我们思考,这样一个超智慧一旦出现,可能会如何行动,以及它的行动是否会对我们的生存造成威胁,而我们是否有方法在它变成超智慧之前,该如何做好能力控制和动机选择。
身为牛津大学哲学系教授,作者特别强调强调动机选择的关键性,但要植入哪一种价值的决定,有非常深远的影响;而人类的价值又如何能转译成人工智慧所能理解的形式语言。这些都是严峻的挑战。作者从头到尾都谨慎地为人类寻找出路,儘管对非专业读者来说,偶尔出现的数学和专有名词可能会让人望而生畏,但其实不用担心,因为总是可以周围的解释拼凑出主要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