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因为多起石虎路杀新闻,「路杀」这个名词跃入公众视野。但早在2011年8月,脸书社团路杀社的社员们已在每个县市,每天默默拍摄、收集不同路段的路杀动物遗体,上传网站建立路杀资料库,希望能改善路杀现象,避免更多轮下亡魂。
第一个帮动物「收尸」的社团如果发现路上有意外被车辗死的动物尸体,通常大家会觉得很可怕、不敢正视,避之唯恐不及。但成立八年的路杀社,专门拍照记录血淋淋的路杀画面,甚至帮动物「收尸」。他们为什么会想成立这种古怪的社团?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的助理研究员、路杀社社长林德恩直呼:「完全是个意外!」
2008年,特生中心开设各类调查志工培训班,请志工帮忙调查全台物种资讯。但是活的动物很难找,死的动物比较容易观察,林德恩灵机一动:培训一批志工调查路杀蛇类资料。
2009年脸书进入,为了方便联络,他跟十几个志工在脸书成立社团,随手上传一张死蛇照片,没想到隔天一开网路,迎面而来一堆动物「遗照」:大家纷纷将手上压箱宝的路杀照片上传,社团意外爆红。于是他决定扩大规模,成立全世界第一个透过社群网站收集路死动物资料的社团,并参考路透社,命名为「路杀社」。
但脸书不是储存资料的好所在。所幸,林德恩找到中研院资讯科学研究所庄庭瑞副研究员合作,建立网站「动物路死观察网」,终于可妥善储存海量高解析度照片。目前网站上会员已达1万6000名,每年可蒐集上万笔动物路杀资料,用来分析路杀热点、好发季节、受威胁物种,以改善道路设计,减少路杀情形。
除了拍照、记录路杀资料,有人建议林德恩:石虎、麝香猫或穿山甲等稀有物种,如果被车压死却弃置路旁太可惜,能不能帮忙处理?
林德恩请特生中心的同事张仕纬副研究员帮忙接手,整理成标本。「本来担心会不会收到一堆老鼠尸体?但发觉大家蛮有概念的,都是寄来稀有或保育类动物,才开始正式『收尸』。」林德恩说。
现在许多人只要看到路杀动物,马上就会联想到路杀社。
民众的热心常常让林德恩动容。某次,有人发现有动物死在路上,透过朋友辗转告知林德恩时已半夜12点,林德恩在社团问:谁在附近能帮忙捡呢?他本来认为没人有空,明早应该会被清洁队清掉吧。
结果有社员说自己在附近,可以去看看。一小时后,他却传讯息说找不到,林德恩开始问起细节,才知道他住的地方远在30公里外,骑车过去都半夜1点多了,后来经一番波折,终于在某条巷子找到。
林德恩说:「热心社员有时半夜会帮忙开车或骑车去捡尸,让我觉得蛮感动,但也很担心,总要一再叮咛他们注意安全,毕竟人命最重要。」
如何寄送动物尸体?「低温宅配」是正解有的人没留意寄送原则,应该低温宅配,却用「常温」寄来,下场很精采......有的人则会幽默一下,在包裹名称写当归鸭、人参鸡、羊肉炉或帝王蟹,「害其他单位误会我们一天到晚在团购。 」林德恩哭笑不得的说。
路杀社收到寄来的尸体后会怎么处理呢?
通常哺乳类会先交给特生中心张仕纬研究员鉴定种类并製作标本。「哺乳类动物尸体如果仍新鲜、未变质,只被压过一次、有几道裂痕,可以去除内脏、保留毛皮,製成乾式标本。」张仕纬表示。但夏天温度高,腐坏速度快,过4小时后肚子膨胀、掉毛,变不新鲜,就无法保存毛皮。这时他就会留下骨骼、牙齿,牙齿可用来鉴定动物年纪,得知族群结构是年轻或年老居多,对于珍稀动物分布研究很有参考价值。
有一次,他收到路杀社寄来珍贵的麝香猫尸体。的麝香猫族群曾经广泛分布于全台的低海拔山区和平地,栖地和石虎有高度重叠。由于低海拔地区已被过度开发,麝香猫栖息地丧失的缘故,目前除北部山区族群较为稳定外,南部已极为罕见。路杀社社员却在台南市区的平地捡到尸体,推测可能有人饲养或附近有最后一块栖地,因为遭开发而逃离。张仕纬收到后,发现麝香猫的头部被压扁,但皮毛仍新鲜,最后製成一只很漂亮的标本,成为珍贵的研究资料。
除了製成标本外,动物尸体还有许多用途。过去研究人员想取得野生动物必须出野外,可能花十几天才抓到一两只。林德恩说:「现在我收到尸体会四处转手,有时要拆解成羽毛、肌肉、肠道等部位,因为各有不同单位或老师想拿去研究,非常抢手!」
收集动物标本,竟在重大防疫上有功更意想不到的是,路杀社收集的动物标本在重大防疫上竟也派上用场。
2013年,相隔50年后再次爆发狂犬病,当所有人都在追查,究竟是哪个防疫漏洞让狂犬病传入时,已经累积大量鼬獾死亡时空点位置资讯及检体的路杀社,让防疫专家得以快速釐清,重要性因此受到大众瞩目。
鼬獾是食肉目动物中数量较多的,是最常见的路杀哺乳类动物。有一阵子社员注意到,很多路上的鼬獾遗体外形完好,并非因为车祸身亡,引起大家热烈讨论:牠们是否出了什么问题?
路杀社与特生中心的兽医讨论后,将民众送来的疑似生病鼬獾送验,没想到竟验出狂犬病,于是路杀社整理过去的鼬獾路杀资讯和尚未製成标本的大体给防检疫局检验和分析。这件事让许多人开始了解与关注路杀社的贡献,从此知名度大增。
目前,路杀社更逐步将资料收集範围,扩展到路死动物(任何原因死亡的动物,不限车祸造成的路杀),大家只要看到路上、路边或林间等的死亡动物都可以回报。社员因此又发现一个怪现象:每到特定季节都有大批鸟类死在路上。
于是路杀社和防检局等多个单位合作,检验这些鸟类体内是否有农药?竟然发现加保扶 (好年冬)、纳乃得等几种剧毒环境用药,后来这些药物就被禁用了。
结合最新App,路杀「热点」更容易掌握回到路杀社成立初衷:收集路死动物资料,以分析路杀热点,情况又是如何呢?
经过8年累积,路杀设网站截至2019年9月,已收集到超过10万笔高解析度的路杀照片与资讯,发展出意想不到的多元化应用。
本来就有少数地方已设置地下通道、围篱、警告路牌等方法减少路杀,但仍然有很多路杀热点过去比较不受注意。
像是三峡的山区道路,路杀社常主动出击与许多单位合作协力改善路杀。云林古坑绿色隧道的几个路段有明显的陆龟路杀问题,路杀社积极介入协助。其他合作单位还有北横、东北角、高雄、屏东林管处,花莲台九线拓宽计画,也把路杀社资料纳入考量。有些环评公司接了某个开发案,也会来索取资料,想知道当地是否有保育动物、哪些路段有路杀现象等等。
今年,路杀社也和汽车语音助理App厂商合作,在全台118个路杀动物热点资料,提醒驾驶放慢车速,减少轮下亡魂。例如:每年在陆蟹产卵季,当驾驶人经过陆蟹会走的某些路段、某段时间,App会自动提醒,守护陆蟹生命。
治蛇咬、看暖化,路杀资料「意想不到的应用」除了减少路杀的工作,林德恩笑着说:「偶尔还有一些不同领域的合作,我连想都没想过!」
疾管署负责配置全台的抗蛇毒血清,由于价格昂贵、有保存期限,而且製备不易,数量极稀少。但这么珍贵的抗蛇毒血清到底要準备多少、配置在哪些地方,过去没有很好的判断依据只能,往往都集中在民众常去的几间教学医院。但如果伤患在山野被咬,还要花上几小时去遥远的教学医院就医,恐怕来不及抢救。
后来,疾管署发现全台毒蛇资料最多的单位正是路杀社。过去特生中心花了16年才记录到4000多笔资料,但路杀社只花了七年多已记录2万5000多笔!从这些资料可以知道哪些地区有哪些种类的毒蛇,即可将抗毒蛇血清配置在最适当的地方医院、诊所或乡公所,及时救援伤者。
此外,路杀社累积庞大的资料,也弥补传统科研的资料缺乏问题,例如:全球暖化。每年出现第一只路杀动物的日期一直提早,表示天气变暖、动物提早出来活动,与全球暖化密切相关。他们也观察到物种的扩散,例如喜欢温暖环境的夜鹰,以前只出现在云林以南,随天气变暖,渐渐扩散到北部生活。
保育类的之光,、马来西亚也来台取经国外很久以前就开始研究路杀,多半是为了人类安全,在一个小区域像某个国家公园或保护区的路段,探讨是什么样的道路设计或栖地类型,容易导致路杀、车祸。近20年,才开始以保育角度探讨道路开发、路杀是否会影响动物生态。
路杀社以脸书起家,透过群众参与大规模收集路杀资料,成为「全民科学」,算是全球首例。以前根本不可能透过大量的人际网络,收集这么大範围、涵盖整个,时间长达整年。许多国家都好奇路杀社是怎么运作,林德恩常常受邀演讲与合作。
、和马来西亚参考路杀社,建立类似的网路社群,但规模较小,仍然只用脸书社团收集资料。则将路杀社网站的开放原始码拿去複製建立一个路杀社,较具规模。
路杀社点起的保育之火,不只造福动物与人民,目前也陆续传至世界不同国家绽放光明!
本文经研之有物授权刊登,原文刊载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