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一场由IT产业带领的产业革命已然掀起了序幕。这场革命发展至今,不可否认的是IT产业已经延伸至各个角落,以往那些看似坚不可摧的价值正在解构。如今,就连原本门槛极高的汽车产业,也受到了强大的挑战。IT产业对于传统产业的蚕食鲸吞,就逐渐在我们眼前展开。
汽车产业在上一波电动车崛起受到了不小的震撼,2008年金融海啸以及油价高峰引起的天翻地覆,已经让汽车巨头们逐渐了解到新兴能源这股势不可档的趋势。
虽然这一波的油页岩革命所造成的油价下降稍稍地让传统汽车产业获得了些许喘息,但最近崛起的IT产业造车,又让汽车产业有种腹背受敌之感。其中,又以Google这个网路界巨头所引领的无人驾驶汽车(Driverless Car)最受瞩目。
Google无人驾驶汽车由Google街景车共同发明人Sebastian Thrun所主导的Google X项目之一,就是研发以不需要驾驶者的Google无人驾驶汽车。从2009年开始Google便积极地投入研究和测试,2010年第一部无人驾驶汽车原型完成并且开始测试。包含加州在内等五个州都已先后发给Google无人驾驶汽车行驶牌照。
初期的Google无人驾驶汽车用上了六部TOYOTA Prius、一部AUDI TT以及三部LEXUS RS450h做为系统测试车,在许多方面皆用上了先进的技术,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光学雷达(LIDAR)和全球定位系统(GPS)。有了这两项科技的配合,Google的无人驾驶汽车可以依照光学雷达所绘製误差值仅为英寸的地图,搭配全球定位系统所提供的实时交通状况,来进行不需人为操作的道路行驶。
根据2014年12月22日所发表的Google无人驾驶汽车原型,已经可以达到全方位的无人驾驶功能,预计在2015年就会在加州旧金山湾区开始进行测试。估计2020年左右,Google无人驾驶汽车便可以正式上路。
人工智慧真的比较好?根据Google无人驾驶汽车的愿景,其所要创建的是一个将人为因素降到最低的用车环境。在这样的用车环境下,除了可以有效地减少交通事故外,另一方面也让原本无法驾驶汽车的残障人士、老人和小孩等,都可以合法的「使用」汽车。
当然,这样的用车环境之下,也会使得大众运输工具的被使用率下滑。同时也因为无人驾驶汽车让拥有车辆的概念逐渐薄弱,共乘效应将会在无人驾驶汽车上放大,进而减少汽车的拥有率并且有效地节省停车空间。
不过高度倚赖人工智慧以及云端运算技术的无人驾驶汽车也有几项问题值得探讨,其中最值得讨论的莫过于个人隐私,以及人工智慧否能完全地被相信。在个人隐私方面,由于无人驾驶汽车并不是由人来进行操控,因此使用者所驾驶的路径会完全地经由电脑(或是云端运算技术)被保存下来。这样一来使用者的行蹤将完全地可以被掌控。虽然这在防治上会有一定的贡献,不过对于个人隐私的保护上却出现了隐忧。
然而,在这一季的Top Gear当中,主持人Jeremy Clarkson提出了一个有趣的观点:当使用者坐在无人驾驶汽车上,前方遇到了危险,唯一避开危险的方式是开上人行道,但这时人行道上有两个行人。在经过人工智慧计算之后,牺牲车内唯一的乘客是最好的计算结果,那结果将会是?
或许这样的假设很蠢也很没有道理,但相关的道德考量的确是发展人工智慧无法避免会面对的问题。Tesla执行长伊隆‧马斯克(Elon Musk)也曾说过:「随着人工智慧发展,我们正在召唤恶魔。人们总觉得能控制的了恶魔,但根本不是这样。」看来,钢铁人的担忧并不无道理。
Apple的泰坦计画(Project Titan)想要从IT产业进军汽车产业的,除了Google外还有Apple。从去年开始,Apple作为史上第一家市值超过7000亿美元的公司便动作频频,先是传出了Apple有意收购Tesla的消息(随后遭Elon Musk否认),而后更是大动作的开出倍数薪资条件「挖回」先前跳槽Tesla的数十位工程师。这些动作早就引起了市场的诸多揣测,Apple即将进军汽车领域,或者直接说是染指电动车产业。
在挥军汽车以前,Apple早已将触角延伸至车载系统当中。2014年推出的CarPlay车载系统,让iOS进入了汽车内。以车用软体的开发作为发展汽车产业的第一步,Apple充分的利用了自身的优势,同时也悄悄地利用软体建立起品牌忠诚度。有分析师认为,Apple汽车有可能成为下一个iPhone等级的明星产品。
那汽车产业是怎么看待Apple等IT产业造车这档子事呢?DAIMLER集团CEO Dieter Zetsche博士认为:「Google和其他IT企业希望介入汽车行业,但我认为他们根本不是为了造车,而是想要研究家庭、工作地点和车辆等人们花费时间的场所。」
而和DAIMLER有着合作关係的BYD(比亚迪)汽车董事长王传福,则是认为IT产业造车仅仅止于概念和炒作。但或许他们都忘了,全球首屈一指的电动车厂商Tesla执行长Elon Musk正是从IT产业起家。
除了小米、乐视,百度和阿里巴巴也要生产智慧型汽车如果说硅谷的IT造车还无法说明这一波热潮,那么做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市场-的跟进,恐怕就不得不让传统汽车产业紧张了。
来自的小米、乐视、百度以及阿里巴巴都说自己要生产汽车。其中小米汽车传闻仅要价20万台币,就和小米手机一样亲民。而乐视汽车更是大动作在2015年1月20日,宣布「SEE计划」,并且成立了乐视超级汽车()公司,更一併发表了LeUI系统Auto版,宣称是第一套智慧型汽车UI系统。
至于百度,则是以自动驾驶为汽车发展的核心方向,主要着重在于人工智慧的发展,以实现人与车辆的语言互动、车辆定位、驾驶辅助甚至自动驾驶等功能。
最后是马云的阿里巴巴。早在阿里巴巴赴美上市之前,其已和上海汽车签属协定。同时在3月12日,阿里巴巴与上汽集团共同宣布,将设立10亿元的「互联网汽车基金」。和前三者不同的是,马云着重在与传统汽车产业合作,将自身的网际网路概念植入到现有的产品当中。至于车身、内装设计以及机械结构部分,则由上海汽车负责。
在IT产业造车的竞赛上,一点都不想输给硅谷。
软体思维 vs 传统造车思维造车这档子事就现阶段看来,进入的门槛依旧很高。以IT产业快速更迭的产业文化,能否适应得了传统汽车产业相对较慢的步调还是一大疑问。同时想要由软体来切入以硬体为主的汽车行业,要面对的除了人们对于软体的接受度外,迷恋汽车操控的基本教义派也是IT产业所需要思考的一个客层。而各家厂商都想要染指的无人驾驶汽车,能否消除人们对其在道德上的疑虑,还是另外一个隐忧。
话虽如此,IT产业以软体为基础的思维终究会对传统汽车产业带来变化与冲击,只要看看今年初才刚结束的CES大展便可略知一二。同时网际网路深入人类生活的各个层面已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进入汽车产业更是迟早的事。但随着科技迅速发展的同时,人们不免也得停下脚步看看,那些可能存在的隐忧以及过往的美好。
毕竟倘若五到十年后汽车改以键盘取代方向盘,笔者还真是怀疑究竟有多少人能接受?比起键盘,方向盘对我们来说还是迷人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