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洁败给AlphaGo,仍有不少人情感未能接受
相信有些朋友会感到奇怪,明明经过南韩棋王李世乭在去年3月以4:1总局数败给AlphaGo,昨日AlphaGo对战柯洁,首仗战败早应该心情平伏,视之理所当然,像林顺喜过往接受BBC访问时说:「人类超越不了电脑是必然结果,情况一如人跑不过跑车一样。」
其实,像林先生这样理解「人机决战」的人,不一定是多数,就在李世乭输掉比赛的时候,赛后仍有朋友说:「其实不对,最近下的是快棋,慢棋还有机会赢。」这说法固然不成立,但无论如何,人们仍有挥之不去的沮丧感一般牵涉两个层面。
比较浅显的层面,是围棋竞赛不像汽车与人类斗速度,不是比拚双脚(肢体)步速与车速,这属于外在的条件限制,而且,汽车的外貌也不像人类,情感上比较容易接受;换言之,人类下棋这种活动是「心灵 / 意识」的一种能力,比拚的是人类那颗有思想的大脑,比拚单位容易让人「拟人化」,这种心理包袱以「汽车」比喻未必能抒解许多人的心情,总感觉是「人类失败了!」
在数理运算方面,人类跟AI相比层次不过像只甲虫另一个层面牵涉「认识」,因为要人们要理解及联想「人工智能」(AI)跟「人脑」的差距,相对没那么容易。柯洁在赛后比喻AlphaGo像「围棋上帝」,能够快速下「一石二鸟的棋步」,找不到弱点,令人震惊。这样的比喻虽然生动,但还是未够具体,如果尼克.博斯特伦(Nick Bostrom)的比喻,AI数理运算能力跟人脑相比,层次相当于「人类跟一只甲虫或蠕虫」相比,不是一般人以为是「科学天才跟一般人」的距离,因为这个比喻差距显得太小了。
围棋极讲求数学及逻辑运算,而「这一方面」正是AI的强项,随时间演进,日后AI的数理运算能力人类无法企及,根本理所当然。回到基本单位,一般生物神经元最巅峰的运算数速度约200Hz1(此非指部分特殊高速的神经元启动频率),比现代约2GHz微处理器慢了「七个数量级」(用这例子已很保守了),就是10的7次方——10,000,000倍,电脑极擅长高速依次序运作(sequential operations)。此外,神经轴突最快可以每秒120公尺速度携带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s),而电子处理核心(electronic processing cores)藉光学处理通讯速度每秒达3亿公尺。
至于扩充结构,电脑不但软体可以不断更新升级,硬件运算也可升级至非常高的物理极限(目前仍在实验阶段的技术,可使「精尖的电晶体製程从14nm缩减到了 1nm」),我们也知道超级电脑可使用大如楼座的单位来安置。而成年人类大脑平均约有1,000亿个神经元,大脑尺寸是黑猩猩三倍半左右,仅此而已,暂时无法再添加运算硬体。在这种基础之下,下围棋可处理多少种可能的摆法,是如何庞大的运算量,建议各位参考友人余海峯〈AlphaGo连胜人类:从围棋複杂程度浅谈人工智能重要性〉一文。
柯洁未来任何一局取胜是奇蹟中的奇蹟,失败是理所当然人脑vs.AI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之下比併,现在我们明白,随着AlphaGo更新至18版乃至更后的版本,去年李世乭经历了「人类赢AlphaGo的最后一局」绝不夸张。情况意味着,柯洁在5月25及27日另外两局,也很可能战败收场;败,显得理所当然,胜,倒是「奇蹟中的奇蹟」,这才是我们心理上恰如其分的理解,应当接受,没必要沮丧或失望。
即使奇蹟真的出现,也只是一时而已,不久之后所有奇蹟将完全消失,没有之一,也没有如果。更重要的是,人工智能技术是相关专家走了许多冤枉路,经过「数十年」以后的成果,无论是李世乭、柯洁,或是今后在其他方面落败于人工智能的人,总括来说,他们是败给不少人合力研发、汲取经验教训的「AI心血结晶」;反而,AlphaGo「竟然」彻底败给柯洁,我们才应感到沮丧,聚合了这么多聪明绝顶之士,奋斗数十载,却仍未企及极高运算层次,岂不叫人失望?是故,无论从甚么角度看,谁胜谁败均可视之「人的胜利」,这并非一般主观的输打赢要。
AI胜利也是人类智能的胜利,集合专家数十年奋斗 真正问题不在棋局胜败粗略而言,如果不追溯到更远的图灵(Alan Mathison Turing),现代开启专门研究AI领域可数1956年,一些对自动机理论(automata theory)、神经网路、智能研究有热情的科学家,聚首于新罕布夏州达特茅斯学院(Dartmouth College),并举行了达特茅斯会议(Dartmouth conference),也是人工智能一词出现的时刻。
当中有资讯理论创始人克劳德.夏农(Claude Elwood Shannon)等人,希望「找出让机器能使用语言、产生抽象概念、解决人类问题,以及自我增进的方法」(“An attempt will be made to find how to make machines that use language, form abstractions and concepts, solve kinds of problems now reserved for humans, and improve themselves. ”)若用趣怪一点的方式表达,他们也希望驳斥社会上怀疑论者的说词:「绝对没有机器能做到X!」(“No machine could ever do X!” )
可惜,由于他们一开始太过乐观所以处处碰壁,起初设计用来跟人类对战的西洋棋程式,别说运用高难度的棋术,却连基本的棋步也搞不清楚,找个下棋新手也可以「打赢」,而且输入的资料选项增加,运算速度跟不上,跟现在的情况相反,那时等电脑运算有初步结果的时候,比赛早就结束。
后来在80年代通产省(今经济产业省)牵头推展「第五代电脑」开发计画(英国、亦加大投资比併),意图能研发出可跟人类对谈,并「自动」推论运算的人工智能电脑,由于它的运算模式仍脱离不掉简单的「If-Then」逻辑,需要相当多专家及资源输入、更新资料和维护系统,从「Rule-based AI」这名称也可嗅出其僵化规则的味道,不久因成效及成本问题只能放弃。
直至90年代AI基于硬体升级,再融入「贝氏机率」(Bayesian probability)及网路数据,让电脑可以运算大量资料成为「暴力AI」(Brutal Force AI)——透过超高速处理器、大容量记忆体,强行处理巨大资料量。也因为这层次的提升,1997年IBM开发的「深蓝」(Deep blue)才能打败人类西洋棋冠军,就是椅靠统计与机率为运算核心的技术做到。
而AlphaGo使用的深度学习技术(得益人工神经网路研究),则要到2006年开始才有突破,促成了今天我们讚叹的创举,为免篇幅过长及简便起见,建议参考本站〈AlphaGo到底是如何下棋?兼谈几个对AlphaGo的误解〉一文。
可想而知,研发AI取得各种成果,是专家们跌跌碰碰奋斗数十年的过程而来,AI的强大也相当于集合人类智能力量的强大,只要懂得这段艰难的发展历程,自然明白这样说绝非主观上输打赢要。所以,平心而论,我们情感上真正需要顾虑的,其实并不是人类在围棋乃至其他方面(如创作音乐)败给AI,反而是人类日后漫长的年月如何应变AI,当中的风险评估与道德思考又在那里,不过,这便是另一重大议题了。
注:
1.这速度的前提是指一般生物神经元子集(subset of neurons)里的短期启动频率(firing frequencies),非指部分特殊神经元快速的启动频率可达750Hz,这数值已是异常高。(Gray and McCormick 1996; Steriade et al. 1998)
延伸阅读:
〈AlphaGo连胜人类:从围棋複杂程度浅谈人工智能重要性〉 〈AlphaGo到底是如何下棋?兼谈几个对AlphaGo的误解〉 〈讨论「全民每月派钱」应变AI导致失业潮,未来失业是福不是祸?〉 〈优异生退学兼「竖中指」批大学教育 学者力倡教改迎接AI冲击〉 〈这次失业潮不再一样:剖析伦敦地铁「自动售票」涉裁900职位、Amazon Go全弃收银员背后的意义〉 〈学者:不止AI导致失业,不足30年所有产业或被 Google统治 附AI抢走工作简表〉 〈中产将会消失?年轻人上流无望?各地问题相似,极端思潮非出路〉参考资料:
尼克.伯斯特隆姆(Nick Bostrom)着:《超智慧:出现途径、可能危机与我们的因应对策》(Super Intelligence: Paths, Dangers, Strategies),新北市:八旗文化,2016年10月。 小林雅一着:《下一个统治世界的企业:人工智慧让47%以上工作被机器人取代,我们如何威胁变机会?》,台北市,大是文化有限公司,2016年9月。 7nm 是物理极限? 那刚发表的 1nm 是什么概念?有商业化价值吗?(TechNews) 柯洁:AlphaGo像围棋上帝 Google:新版本运算力更强(关键评论网) 李世乭的那一胜是人类赢Al的「最后一局」!人超越不了AlphaGo是必然的(关键评论网) 神之一手挫AlphaGo 李世石:它执黑子对弈会出错!(01)核稿编辑:周雪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