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Jason(目前在Garage+ Incubator担任工友兼领班,勤于走访新创团队,期望能与新创团队一起努力,为所热爱的创造更多机会与价值。)
第一次来到首尔,说真的这个城市其实并没有太让我惊豔,过去,我没有太喜欢韩国,特别是在产业经济与高度竞争的环境之下,但是,经过三天的会议与参访行程,说不上难过,但心里的失落感越来越重。
两个月前,在台北的Garage+接待了一位韩国年轻创业家,听他分享了韩国新创公司的风起云涌与甘苦,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说到,在韩国创业家心中所定义的成功,是年营收达到一千万美金!且目前有约5%的韩国新创团队可以达到这个目标。在,有许多新创团队都将资金募集当做重大使命与成功里程碑,我们认为对事业来说,市场、营收应该才是事业成功的关键,只要市场商业模式建立,资金与资源都会源源流入,听起来,韩国团队在这方面好像做得比我们好?
当下其实我也有点半信半疑,没过几天,一位投资人提到,韩国的Start-up Conference – beLAUNCH做得非常棒,有上百个团队、参加人数超过千人,我心想,这是真的吗? 于是便立刻订了机票决定前往韩国希望能眼见为凭。
跟着大会App的导引来到东大门,甫踏出地铁车厢,就在站内的月台上看见了beLAUNCH 2014的广告,主办单位不仅将这个event定位在创业生态圈的活动,更是在这个最热闹的转运站之一向社会大众介绍这个盛会;会场是全新开幕由知名设计师Zaha Hadid设计的东大门设计中心,排队进场的人龙相当长,更有许多人还在现场买票。
会场空间是半圆形如竞技场一般的阶梯观众席设计,搭配圆桌区,让投资人或一般观众席都有很好的交流与聆听空间视角,现场的高规格大萤幕与环绕投影是会议令我印象深刻的地方之一,约20公尺宽的大萤幕,结合动画、简报、多机转播互动画面,据说在硅谷已是会议标準规格,在还是少见。
在半圆形竞技场的外围围绕着70多家的新创公司Demo Booth,同时也有电信公司、媒体、广告等资源提供者在现场提供服务,当然,也有coffee lounge让与会者可以端杯咖啡坐下来交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现场的製作设计,新创公司的摊位看板上都清楚的列出他们需要的资源与方向,例如:Seed Funding、Go Global、Hiring、Partnership等等,与会来宾除了名牌之外,也特别製作了角色徽章,如:VC、Accelerator、Incubator、Developer、PR、Press等,让与会者可以一眼就辨识出彼此拥有的资源与可能需求。
这个会议国际化的程度比高上太多了,台上的讲者在业界皆有极高度的影响力,如:Pebble创办人Eric Migicovsky 、AngelList创办人Naval Ravikant,与Mark Zuckerberg有过一段故事的Winklevoss兄弟,会场中也穿梭着各国投资人,到底要怎么做,才可以将这些国际人士与国际资源请到?上台参加Battle的团队95%以上都是全英文简报,但更重要的是,在Q&A Session这些团队仍可用流利的英文与评审对谈,的团队得要加油了,在的创业活动中有不少团队常无法应对英文Q&A,要前往国际市场,必须要做足更好的準备。
现场团队的产业类别与发展领域几乎完全相同,如:网路与电子商务、音乐、教育、软硬整合、物联网、穿戴式装置、云端运算、资料分析、车用电子、医疗资讯、农业应用、社会企业等,团队的积极度与产品完成度相当高,其中一个车用电子的团队运了一台宾士在现场直接Demo;另一个ibeacon应用的团队也打破死板的dongle设计,将beacon设计成了马卡龙造型,相信更能打进商场消费通路甚至女性市场;当然,在booth接待贵宾的团队伙伴面对投资人与可能合作对象的积极度与语言程度也很不错,更有团队直接在看板上列出欢迎使用各国语言交流的讯息。
在beLAUNCH conference之后,我也走访了几个Accelerator & Incubator,除了活跃且热闹的Co-working Space之外,更有来自、芬兰、英国、的国际团队进驻,韩国的育成加速计画与类似採用精緻化服务,一个产业一期只协助8-10个团队,但是他们邀请了超过百位来自海内外的业师投入辅导,也许韩国也有一流人才都流向大企业与政府的问题,但是政府、企业集团、加速器也都用一流人才与大量国际级资源投入协助新创及中小企业。
与韩国在产业经济、民生消费有太多相似的地方了,在Conference中,韩国科技部长、经济部中小企业官员简报的内容,在在想要鼓励创新创业、解决失业率问题、刺激一样只有2.x%的经济成长率,也几乎是的翻版,正因为如此才会在各领域都形成竞争状态。在新创领域,以这次beLAUNCH的见学心得来说,也许每个细节都相差不远,但每件事都打九折的状态下,加乘效应就落后了不少。
2013年世界棒球经典赛(WBC)时全的球迷都想着好想赢韩国,我相信,的新创事业仍有机会赶上韩国,虽然现在看着韩国的车尾灯,但至少验证了我们选的方向仍在国际主流趋势中。我们必须更努力,新创团队需要更有企图心、创造更大的事业格局,创业生态圈也要更用力,一起创造更多的价值与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