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Gene
中学就文理分家了,文科生和理科生上的课程内容差异颇大;但在高中教育,大多是文理不分家的,只是依个人兴趣而有不同的课程选修。
儘管,或者说所有亚洲国家的高等教育,基本上都複製欧美、尤其是的大学制度,然而,很多顶尖大学,文科和理科基本上是在同一个学院,而非分属不同学院,很多自然科学的学系,大学生可以选择拿文学士,而非一定拿理学士学位。
甚至有很多提倡博雅教育的小型文理学院(Liberal arts college),也没要求学生选择主修。像是影响世界消费科技发展的贾伯斯(Steve Jobs,1955-2011),就是在爱修什么课就修什么课的里德学院(Reed College)鬼混,修过最有心得的课是字型书法课。
虽然科学研究撑霸全球,但是中学教育的数理程度其实很弱,只要在公立大学当过助教的外国学生都有目共睹,刚去时,和不同学校升学的朋友见面,最大的乐趣之一就是一起谈论那些阿宅学生犯的错误有多离谱,我敢说公立大学的理工科学生,很多素质都比高中生好不到哪去。
很多长春藤名校,工学院的地位并不高,像是耶鲁大学至到2015年才整合分散各学院的工程科系成立工学院(Yale School of Engineering & Applied Science),2007年才成立的哈佛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Harvard John A. Paulson School of Engineering and Applied Sciences)甚至是哈佛文理学院(Harvard Faculty of Arts and Sciences)下辖的一个二级学院。
大学其实无法培育足够的科技人才,如果真的不再发给外国人学生签证,的数理化和工程相关科系的博士班会倒掉至少八、九成。去硅谷看看,工程师主力大多是华人或人,只是老闆和高阶主管大多是。
很多菁英在大学主修文科,目标是学士后时考上法学院或商学院,因为念理工的科系实在太辛苦了,未来顶多当上杰出的科学家或工程师,可是念文科的人却可以当律师或企业主管,等阿宅工程师因为过劳发生车祸时帮他们打官司,或者等他们来控诉专利被窃时狮子开大口。
然而,这个现象在过去十几年有了不一样的转变,教育界意识到过去长久不像亚洲国家那样重视数理教育,会伤害未来的科技竞争力,于是社会愈来愈强调所谓的STEM教育。STEM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及数学(Mathematics)四个学科的首字母缩略字。为了争取更多经费及优异的学生,大学也愈来愈注重实用的科系,理工科系所获得的资源,相较人文科系是愈来愈多。
不仅是,内阁文部省也提出缩减大学人文科系师生数量的目标,大砍人文科系经费甚至变相强迫科系整併。更甭提更功利主义取向的,在高等教育资源愈来愈贫乏的情况下,先被动刀删减资源的往往是人文社科科系。儘管高官和名嘴一直口口声声说要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可是明明政府似乎就是只想要人工智慧,还要以提高大学生写程式能力为施政目标。所以相形之下,原本比较强势的文科生,对此也感到了焦虑吧。
在这样的情况下,创投资本家与全球新创公司顾问史考特.哈特利(Scott Hartley)写的这本《书呆与阿宅:理工科技力+人文洞察力,为科技产业发掘市场需求,解决全球议题》(The Fuzzy and the Techie: Why the Liberal Arts Will Rule the Digital World)就是告诉大家:因为科技发展太快,传统上认为是「理科人」(Techie)干的活,没有「文科人」(Fuzzy)帮忙的话,可能会事倍功半。哈特利在史丹佛大学主修的是政治学,就是所谓的文科生。
在仔细谈这本《书呆与阿宅》前,我得要说,这本书的中文翻译有个很大的疏失,因为「Techie」翻译成「理科人」,是大大有问题的。我已说过,是文理不分家的,严格来说,如果所谓的「理科」指的是基础的自然科学如数学、物理、化学⋯⋯等等,这些科系其实隶属于文理学院,史丹佛大学也不例外。作者哈特利明确指出,「Techie」是指主修电脑科学和工程学科的阿宅,实际上和「理科」(sciences)无关。
我建议,「Techie」较好的翻译是「工科人」,高等教育确实认为应用科学及工程科学的性质和基础科学有别。就一个我这个在理工科见长的大学就读和任教的「理科人」来说,很肯定「理科人」和「工科人」的气质差异不小,「理科人」(科青)比起「工科人」(阿宅工程师),搞不好还更像「文科人」(文青)多一些,一般上比务实的工科人更有理想性和浪漫情怀(没有贬意)。
《书呆与阿宅》主张,如果高科技企业的主管能好好重视人文学科的软技能,就能够创造新价值。或许,就像贾伯斯主张的,消费者可能搞不清楚自己想要啥,直到你设计出产品拿到他们面前。很多阿宅完全搞不清楚苹果电脑的成功,因为比拼SPEC,苹果的产品明明就大输很多韩日台的品牌。那是太没文化自觉了,搞不清楚苹果成功的根本不是在SPEC有多厉害,而是在文化细腻度的层次上。
科技始终来自人性。这句话是过去当红手机NOKIA的广告词,很可惜的是,他们内心或许真正相信的是「科技始终来自宅性」,因此今天还有多少年轻人听过NOKIA啊?阿宅工程师设计产品,如果没有「人味」,那产品只会有大量我们搞不清楚的功能,不相信拿个电视机摇控器看看你有几颗按钮完全不知道是啥功能,用到电视机挂掉前都从来没按过,或者不小心按到跑出奇怪的画面而惊惶失措。
和阿宅工程师相比,文青更能体验生活。文科教育或博雅教育原本是很不功利主义的,但是《书呆与阿宅》却以极为功利主义的心态来讨论文科教育,毕竟一旦大学毕业,就要面对生计等残酷现实问题。哈特利用大量的实际案例(甚至多到有点让人难以消化),探讨文科人在科技世界中的角色,让大家认识到文科毕业生的潜能。不仅消费科技,国防科技也需要文科生,否则阿宅工程师弄出的演算法,会搞不清楚谁是敌人,或者误判对方的意图。政府和教育界要发展科技也需要大量文科人。
现在的消费科技市场,真的日新月异到可怕。小时候看到新闻说有什么新的科技出炉时,都知道甭说在发展家、即使在先进国家也要一阵子才会普及;可是现在大部分科技产品,是直接把上市当宣传,在发展家也不难买到。消费科技已成了红海,创新创意比功能强大或经久耐用更重要。
在,文青对于科青或阿宅来说,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书呆。但是《书呆与阿宅》提出文科人,更能够体验生活,因此更能够为企业带来解决生活难题或提升生活品质的新主意;另外,文科生也能改善演算法来为人类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而非只是把人类当笨蛋;还有提升政府服务品质,倡导政府透明化,用更高的效能保卫国家和公共安全。
《书呆与阿宅》非常值得教育界参考。不过值得一提,的文科教育,甚至比理科教育还不「填鸭」,非常强调思辩和批判思考。其实,也不仅是这本书探讨人文学科在科技公司的贡献,另一本好书《大卖场里的人类学家:用人文科学搞懂消费者,解决最棘手的商业问题》(The Moment of Clarity: Using the Human Sciences to Solve Your Tougest Business Problems)也提出很多实际案例来说明人类学、现象学等方法如何让科技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近年教育界提出新的「STEAM」框架,亦即在原本的「STEM」加入艺术(Art)的意涵,强调未来的学生应培养跨领域人文素养和能力;另外,也有很多有识之士提出设计思考的理念,就是以人为本的解决问题方法论,透过从人的需求出发,为各种议题寻求创新解决方案,跨领域合作地做中学习,并创造更多的可能性。
这本《书呆与阿宅》,当然值得的学生、家长、教育者、政策制定者、科技创投家、科技业从事者参考。在中小学教育,长期不注重学生的生活能力,更甭提培养生活品味和美学感受力。因为缺乏足够的设计和国际行销人才,让长期只能投身代工业,产业难以升级。
另外,近年的高等教育也好,或者科学研究也好,政府的政策有愈来愈功利和务实的取向,更追求能够快速应用的研发,被认为「无用」的基础科学研究,资源被狠狠大砍,更甭提人文社科了。政府独断的短视近利,实在令人感到忧心,这对长期的竞争力而言,肯定是重伤!照着这趋势下去,短期应付立法院是还好,但是长期要创造创新价值,无疑是缘木求鱼。
《书呆与阿宅》提出了大量的案例,显示企业和政府让文科生大量参与科技计画,并非真是新鲜事。不过对来说可是很有价值的,因此这是本所有公民都值得一读的好书!
本文经Readmoo阅读最前线授权刊登,原文发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