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话时带有情感,能辨认人,可以作伴。」这是机器人Nadine的话。研究人员希望Nadine在改良后,可以成为家居好帮手,为小孩甚至老弱病患作伴。要陪伴人类,机器人不能总是冷冰冰,科学家研究如何载入「情绪智商」(emotional intelligence),当结合了自我学习能力和情绪智商后,机器人同人的距离又拉近了多少?
情绪智商对于人工智能(AI)自我学习很重要,因为我们的感受绝对影响我们的决定。「脑内的学习系统跟情绪系统是相紧扣的,」大型国防合约商雷神公司(Raytheon)工程师James Crowder说。「情绪能够帮助大脑决定如何运用资源,当你开心的时候,对事情会有一定的反应,当你伤心或害怕时,你的反应又不一样。」
「在设计人工智能时,必须载入相同的情绪因素帮助它作出决定,因为无论建构出来的系统有多庞大,它都会是一个有限的记忆体,有限的处理器,有限的能量。所以它必须学习如何分配资源,情况一如有25件事同时间烦扰着我,当中有一件是可以致命的,很明显我得先处理它。」
Crowder造了数个小机器人,最先是机器蟑螂Zeus,它以一颗小电池运作,有一个「大脑」,左右两边各有三组神经网路,还有一个通讯枢纽,之后又造了Hercules和Athena。它们除了电池,还可以太阳能运作。Crowder首先设计它们都是「怕光」的,但当电池快完时,就会感到「饥饿」,要找光源充电,于是就製造了两难局面;要平衡「光是可怕的」与「找不到光源就会死」。
恐惧能让人工智能学习如何「生存」下去,其他情绪如关爱和烦厌一样有其用处。新加坡製造的Nadine,不单对人类情绪有反应,她的用词和认知能力会随着不断的互动交往而提升。
研究人员相信将来机器人可以为人类作伴,例如是痴呆症或自闭症病患。「当你把老人留在家中,缺少互动下,他们会退化得更快。」Nadine的创造者Nadia Thalmann表示,「机器人可以读故事书,可以与人展开对话,保持沟通,甚至可以玩一些简单的游戏。」照顾儿童的机器人还可以充当小导师的角色,帮助小朋友学习,而它们辨别面孔的能力也有助保护孩子。
目前,Nadine对于空间认知和手部的活动能力仍有待改善,她现在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Media and Innovation学院当接待员。
With learning robots and emotional computers, AI becomes real (Washington Post) Now you’re talking: human-like robot may one day care for dementia patients (Reut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