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Gene
只要你读到这篇文章,那你一定用了大家都在使用的科技。
99.99%的人应都希望理性和知识能让世界变得更美好,除了恐怖份子。可是,我们也常见到地球或人心被科技摧残的故事,然后用科技产品在网际网路上干谯科技。
科技无所谓善恶,人心才有。恶名昭彰的「大学航空炸弹客」(Unabomber)——泰德.卡辛斯基(”Ted” Kaczynski,1942-)为了对抗现代技术与工业化对人类与社会的侵蚀,于1978年至1995年间在全美範围内有针对性地邮寄或放置炸弹,使用的还是科技啊。
过去读《哈利波特》(Harry Potter),觉得魔法的世界好神奇。可是有些魔法,现代科技不也差不多能做得出来吗?不管喜欢与否,我们未来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科技飞速发展,势不可挡。为了人类的大未来,我们都希望科技真的能提高我们的生活品质,让人活得更像人,而且能够永续地发展下去。然而,我们走在了康庄大道上了吗?未来是我们可预测或预期的吗?
为了让我们知道有没有这个可能,《解开生命之谜:运用量子生物学,揭开生命起源与真相的前卫科学》(Life on the Edge: The Coming of Age of Quantum Biology)、《悖论:破解科学史上最複杂的9大谜团》(Paradox: The Nine Greatest Enigmas in Science)等书作者吉姆.艾尔卡利里(Jim Al-Khalili)找来十八位英国顶尖科学家,来为我们讨论人口统计、资源保护、气候变迁、医学、遗传学、超人类主义、人工智慧、量子运算、网际网路工程、运输、能源等等的未来可能性。这些文章,集结成了《人类大未来:下一个五十年,科技如何让人类更幸福?》(WHAT’S NEXT?)这本书。
要用一本科普书来谈论这么多大主题,是很困难的。严格来说,这十八章,每一章都可以写成一本颇具份量的科普书,要把十八个专家对未来的预测放在一本书里头,显得这本书的内容太分散和庞杂。然而,如果你关注的是人类未来的许多方面,但是却时间有限,那么这本书就颇适合。只不过,因为十八位科学家们的文风各异,要有心理準备这本书读起来更像是杂誌而非书籍。
读这本书时,我们也该了解,专家学者的预测不一定正确,就像2008年金融风暴发生前,没多少财经学者準确预测到;据说在苏联解体前,也没多少政治学者能够料到。如果具有一定的未来科技预测能力,相信在股市中就能呼风唤雨、喊水会结冻了吧,还当专家学者干嘛?当然,这并不说明对未来的预测毫无价值。例如爱因斯坦虽然无法预测第三次世界大战用了啥武器,但是他几乎能肯定,第四次世界大战用的大概是棍子和石头。
对于未来乐观的预测,可能是比较讨喜的,因为即使落空,我们总能安慰自己,这不过是时候未到而已;我们反感的是悲观的预测,因为我们不想要那样的未来,一旦没发生,我们就会无情地嘲讽。然而,悲观的预测,也可能是我们很需要的,就因为我们不希望有那样的未来,我们才会努力让预测落空。因此,提出悲观预测的有志之士,其实是勇者。
我们无疑在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及人口迁移上遇到了很多重大的问题,科技的进步固然带来了许许多多的便利,可是却拉大了贫富差距,还可能侵害隐私权和基本人权,这些恶果对未来的社会会造成多少变动,从的川普当选、中美乱无章法的贸易战、对言论监控的加剧、假新闻在选战时乱飞、法治的沦为黑警治港、西方各国极右势力的崛起等等这些乱象,就可见一斑。
或许有些利益团体会砸钱宣导鼓吹人类的一些重大问题不存在过,例如环境的破坏并不严重、全球气候变迁和人类活动没有关係、贫富分化是假议题等等,视事实和资料为无物,活在另类事实的世界里。解决不了问题就解决提出问题的人吧!
身为科学研究工作者,我相信这些科技带来难题,未来应该用更多科学知识来解决。至少我还蛮确定,人类的现代社会对科技有相当的管理能力,无论是核能也好、基改生物也好、AI人工智慧也好,儘管被危言耸听者夸大了危害,局部的短暂失控偶尔发生了几次,可是对人类还未造成任何大危机。人类社会还是有很强大的反馈系统,每一次灾难的发生,都让我们多少学到一次防範下一场类似灾难的救命知识,我们在试错中大步前进。
吉姆.艾尔卡利里是位优异的科普作家,如果他把《人类大未来》的十八章都整理重写,或者乾脆把四个部分,分成四本书来出版,可读性肯定更高。但是可惜的是,《人类大未来》并未这么做。这并不是本肤浅的书,作者们并没有要强塞什么定见到你脑袋中,你必须要有足够的思考力来读这本书。
或许,我们可以把这本书当作对了解未来的引言,了解人类未来的世界可能会遭遇到什么样的问题,我们不需唾弃悲观的预测,而该努力不让灾难发生,即使那些预测从头到尾都没準确过,至少我们的努力仍能让我们更了解这个世界的运作,我们也更能够驾驭科技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相关书摘
《人类大未来》:行动网路让网路使用模式转向「永远在线」 《人类大未来》:谁会是气候变迁的最大受害者?本文经Readmoo阅读最前线授权刊登,原文发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