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怡慧
推荐文:给孩子手机前,你做好準备了吗?《爱弥儿》说:「人之所以迷路,不是因为无知,而是因为自以为知」。当Facebook、Instagram、YouTube等社群软体或社群平台,全面攻佔我们的生活,无疑宣告数位生活已是日常,指尖沟通已是常态。身为家长的你,不能不去接触这个议题,放眼望去,搭公车也好,坐捷运也罢,你看见站着也滑,坐着也滑的大小乘客。即便置身餐厅吃饭,百货购物,仍是人手一机,有人连走路都在滑。
有人说,科技时代孩子的共同的褓母就是3C产品,但是,父母其实是孩子生命第一个老师。当你拿着手机出现在孩子面前的那一刻起,你就成为他学习模仿的对象。初始,他是保持好奇心,学习你滑手机的模样,玩着玩着。若是不加以对话处理,久而久之,可能就会手机成瘾了,最后,手机成为他生活的全部,甚至,取代父母、老师,成为他的亲密友人,走入「焦不离孟,孟不离焦」,形影不离的手机人生。当父母拿出手机的那天,你就要做好準备,瞬息万变的网路时代,你无法全面防堵,唯有爱与榜样,陪伴与指导,才能建立数位时代良好的亲子沟通与教养。
《什么时候可以给孩子买手机?》的作者海特纳是「数位公民权」的专家,这本青少年网路社交教战手册,让我们了解身处科技时代的我们,如何培养青少年思考行动、人际共生、社会理解等未来要具备的能力,透过这些小撇步,父母就能轻鬆地教会青少年在社群互动的该有礼节,建构科技媒体正确的价值观,有策略地引导孩子在时间、人际关係、学习三方面,利用手机的资源,不只能获得自主学习与人际关係的平衡与成长,还能让孩子在数位时代,培养高EQ与高CQ,带领他们找到学习的乐趣与动机,建立好的网路人际情谊。
贾伯斯说:自由从何而来?从自信来,而自信则是从自律来!作者提供实用可行的策略,让E世代的家长有自信能教出自律的孩子。虽然,使用手机的自由是亲子教养的莫大挑战,却也是消弭彼此沟通鸿沟的方式。
如何让孩子循序渐进地摆脱萤幕焦虑?如何和孩子约法三章,订下使用手机的规则?在孩子自制力尚未成熟前,如何做到真正的陪伴与指导?作者透过参与学校科技政策拟定的实务经验,家庭谘商访谈的真实案例,展现其在领域的专业研究与亲子教养的丰富经验,协助家长找到许多意想不到的秒解答案,让亲子关係化危机为转机,透过数位产品的学习与正确运用,激发青少年的学习潜力,也建立他们面对全球化社会,公民该有人际界线与对负起传递的正确资媒的责任感。
身为父母的你,有了这本E世代父母的教养圣经,就不一定要整天板起脸来,叫吼青少年不准玩手机,而是要学着当他最好的朋友,引导青少年选择在适合自己学习的数位环境中,做出运用手机学习的双向沟通,透过亦师亦友、坚定温柔的互动与陪伴与引导,就能在网路时代潮流中,让孩子运用手机,成为学习与人际的实质受惠者。
文:黛沃拉・海特纳(Devorah Heitner)
第五章 同理心APP(前略)
督导胜于监控当爸妈真难。儘管我们试着让生活尽善尽美,但教养子女这件事,似乎不提供太多机会。良好的教养没有捷径。
举例来说,我们忍不住想安装某个能让你掌握或控制孩子线上作为的软体。你或许以为藉由这些内建封锁器或时间限制的软体来监控他们上网,就能解决问题。遗憾的是,科技无法为家长的职责代劳。
正因如此,我极力提倡督导胜于监控。在科技议题上,督导不仅更具效果,还能让孩子在离线世界懂得如何做出明智的决定。你应该教导他们线上沟通的价值观,而这也是对你和你的家庭来说,最重要的价值观。
我从家长团体那儿获知一些关于平衡的重大问题。其中一个问题是,「你如何保持介入,而不过度专横?」你应该插手孩子的数位世界,但如果态度过于强硬,你就「出局」了。你或许想利用某种监控手段作为教养工具,问题是,「要如何正确妥善地监控孩子的线上活动?」有些监控或许能帮助你督导,有些则缺乏效用。
市面上有一大堆诸如Net Nanny的保姆应用程式可以利用,但如同任何一种工具,重要的是你使用的方式。如果某种应用程式是你管理孩子数位世界的唯一工具,那么它肯定会令你失望。然而,如果你愿意搭配督导来运用这类工具,就能产生效用。
如果你有意监控孩子,我强烈建议你,让他们事先知道你的作法。首先,没有人喜欢所谓的「事后惊奇」。你的监控会让孩子感觉被侵犯,因为它的本质正是如此。再者,让孩子知道会被监控,可以让他们有机会选择该怎么做。换句话说,即便你在监控,却让他们取得主动权。
你必须让孩子知道,你为什么要检视他们的数位活动,让他们知道你的监控不是针对他们的行为,而是担心他们没有考虑到的潜在危险。此外,你宁可他们做对的事,而不是真的想「逮到」他们做错,所以你希望给予他们展现良好行为的机会。
我们的确得督导孩子,而且必须思考监视的优点与缺点。如果你跟孩子的关係是让你考虑採取暗中监看的那种关係,那么他可能已经对你产生防备。有些孩子确实会想尽办法隐藏线上的活动(例如,除了让家人追蹤的IG帐号,还开设了另一个秘密帐号,或使用假名),但多数情况下,如果孩子用他的帐号跟别人互动,那些大概都是「真的」帐号资料啦。
当家长真的着手「监看」孩子时,所获得的资讯及孩子的反应都因人而异。有一位父亲以不亚于国安局的监视强度追蹤孩子的线上活动,他的部落格引来反应强烈(多半为负面)的留言。不过,这位父亲全面性追蹤他女儿之后,却得到始料未及的结果。他发现女儿非常喜欢写同人小说,花了许多时间精练文笔。他以女儿的写作自豪,也觉得更加了解了女儿的嗜好,还提到派对上的某次使用,藉以合理化他的窥探。不过,其他人对这位父亲作法的留言多半是负面的,许多人指出,孩子需要表现想法和身分的个人隐私空间。
某位留言者猛烈批评这位父亲:「监控孩子有别于严重侵犯孩子的隐私︙︙而你正在侵犯你女儿的隐私,从而发现她写小说的嗜好。与其为此感到惊讶,你更该好奇的是,为什么她选择不对你透露。」
这位留言者的言论深获我心。我们应该去理解孩子,包括让他们自发性地告诉我们关于线上生活的种种一切。如若不然,让孩子知道我们支持他们,以及,我们为他们的线上生活订立规矩,并不等于会窥看他们贴文的每一个字。
在《给孩子的爸妈读的书》(This Is a Book for Parents of Gay Kids)一书中提及另一个监视引发争论的例子。书中明智地建议给孩子机会,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步调向家长表明性向,而不要利用线上窥探来「逮到」孩子。作者着重于创造一个安全环境,好让同性取向或对自我性向不确定的孩子可以自在地与家长分享。
监控讯息家长必须了解传讯息的用途,而且不要倚赖透过科技监视来引导孩子。如果我们将传讯息视为他们是在讲电话,那么我们可能就会想去监督。我建议家长,电子邮件和电话的使用——儘管孩子对两者没什么兴趣——仍然是需要被教导的技巧。当孩子需要你的辅导,在他们知情的状况下听他们讲电话或查看他们的电子邮件,都是好的作法。
对孩子而言,传讯息就像跟朋友一起消磨时间——就像你小时候很自在地与好朋友闲扯聊天。一九七○年代,我丈夫自己走路上幼稚园,但现在有多少幼稚园的孩子自己走路上学?关于监督的规範已经大幅改变,我们的孩子在有组织的户外活动、受监督的玩伴约会或聚会中,一起玩耍互动的机会越来越少。传讯息和社群媒体基本上弥补了随意跟朋友聚会聊天的功能。
而孩子面临的挑战之一,是数位足迹存在的恆久性。事实上,他们传给朋友的讯息可能被分享、断章取义,或被保留以待重新检视,这种情况迥异于面对面交谈时可以用表情线索来减少误解,快速解决问题。当然,传讯息也有一套礼仪要遵循,目前还在快速发展中。
你在找什么?对于希望查看孩子讯息的家长,我的第一个问题是:你在找什么?你希望看见什么?在我们设法逮到孩子犯错之前,我们必须思考,是否有足够的机会来对他们示範正确的事。相较于我们总想逮到他们犯错,我们是否周全地思考过,我们希望他们怎么做?
我们担心那些涉及猥亵的新闻头条,却不够关切我们的孩子会变成什么样的人。他们在沟通上是否深思熟虑?他们是否能善用数位分享的惊人力量,来创造正面的结果?
多数家长对孩子数位活动的忧虑都被证明是一些毫无来由的恐惧。很多情况下,当你查看孩子的讯息,就会发现这些讯息非常、非常地无聊。为了协助孩子应付要求表现和生活上的诸多压力,我们得对孩子的科技经验保持好奇。我确信你见识过脸书上每个人的生活都以理想化的形式呈现。身为大人,我们知道那不是真的,但我们的孩子了解吗?再者,对青少年和八至十二岁的孩子来说,他们正处于用自己身分做实验的时期,该如何看待数位足迹的问题?只因他们正经历某个阶段(着迷于音乐、艺术或某些嗜好),不表示这些记录就应该永远跟着他们。
媒体学者达娜.博依德(danah boyd)认为,比起彷彿相簿且易于搜寻的档案库(如脸书),那些时效短暂的应用程式,包括储存的照片会消失(如Snapchat),或讯息会被频繁的洗版淹没(如Instagram)的应用程式,更能吸引青少年。的确,我喜欢脸书上「年度回顾」的功能,部分原因在于我是个成年人,我拥有和去年相同的朋友、髮型和品味,所以年度回顾对我来说是种愉快的经验,而非提醒我想摆脱的身分。但我的孩子可不见得喜欢。
一旦进行监控一旦你告诉孩子,你要监控他们,下一步便是评估你会如何看待你获得的结果。在读取他们的讯息之前,想想你对以下事物的反应:
髒话 对其他孩子的负面言语 对成人/老师的负面言语 对你或其他家长的负面言语问问自己,如果你看了他们私下的聊天内容,你是否会对孩子的朋友有不同的看法?在他们这个年纪,你是怎么跟朋友聊天的?对你来说,怎样的语言达到必须警戒的程度?哪些对话被禁止?如果他们收到令他们不舒服的讯息,包括不雅照、某同学的坏话、指控或威胁,你会建议他们怎么做?请确保孩子知道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来找你,而且不会惹上麻烦。
如果你正在察看孩子的通讯内容,发现其他孩子或你孩子发表了你不喜欢的言辞,请小心处理。你可以开放式地询问事情始末,但不要直接质问孩子。试试这么问:「对你和尚恩之间发生的事,你觉得怎么样?」而非「尚恩这样对你,真是个混蛋!我无法忍受他传这种讯息给你!」
如果你孩子遇上麻烦,你可以设下新的限制,但请谨慎为之。过度反应可能使他转为暗地操作,逼得他鬼鬼祟祟。如果你注意到负面情事似乎发生在深夜,你当然能规定他们在夜间必须收起手机和平板(或放在家长房间)。
你可以关闭Wi-Fi,当然,如果你孩子用的是行动网路,这么做无济于事。如果你有理由相信孩子正遭到霸凌、处于受虐关係,或者从同侪(或某成年人)那儿收到不适当或威胁性的讯息,你应该採取行动。然而,如果我们谈的是小学生或国高中生的日常社交纷扰,那么给予孩子支持,绝对比板起脸教训他们更有帮助。
最后,如果你的孩子在线上犯了错,会有什么后果?你会不会禁止他传简讯或打电话?你会允许结果「顺其自然的发展」吗?(例如搞得他的朋友跟他翻脸,或者让你孩子交不出作业)如果你孩子未经许可而订购或下载应用程式,你能否有不同的处理方法?或许先放行他使用,如果他符合某些要求?虽然你无法预知未来会如何,但事前妥善思考总会有帮肋。
监看的替代方案如果你已经尽力周全地督导孩子的数位活动,就会发现你不需要其他的辅助措施。或许,你能利用某种「梯度」,让孩子和你自己逐渐免于监控。不过这些进展的里程碑是非常个别性的,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
最简单的梯度就是时间。举例来说,假设你一开始规定他们晚上七点之后不准和朋友传简讯。之后慢慢将禁令改为八点,或许是个不错的做法。纵使这两者只有小小的差别,却是一种信任的表示。接着继续调整。然而,一旦规则被破坏,你就得撤销这些信任。或许下一步是晚上九点,这样的改变对你的孩子意义重大:现在他可以在上床前跟朋友传一下简讯了,聊聊正在收看的篮球转播。
如果你希望针对他们聊天内容的「侵犯性」做些特殊规定,可以考虑在他们开始传讯息的头一年让他们知道,你将不定期查看他们聊天的内容,确保他们的沟通合宜。你会保持关注,但你通常愿意信任他们,你必须清楚说明你认定的「合宜」标準是什么。再者,你的目的是教导他们,而非「逮到」他们犯错。
另一个办法是,让孩子自己告诉你,他们在做什么,免得你得透过电子手段「窃听」。举例来说,请他们每个月给你一次用他们的社群帐号「巡察」的机会?这么做足够让你放心吗?你对孩子够不够信任,以便稍微放鬆管控?
即使你运用较宽鬆的手段,你仍然应该清楚告诉他们,如果他们有不良行为,必须承受哪些后果。如果你在他们的数位世界发现了令人不乐见的事,该怎么办?你会不会限缩孩子的使用权,设下严格规定,或者帮助他们修补造成的损害?假使孩子因为犯了错而向你表达后悔之意,你能否将这次错误视为往后他学会弥补的机会?
我得强调,无论你选择是要监视他们,或者是利用方法登入他们的帐户,都不是一种可取的手段,除非你遇上「红色警戒」(例如有性命之忧或安全未卜的紧急情况)。不管你採用什么方法,总会遭遇某些质疑,这正是当家长的难为之处。不过,以坦诚开放的态度作为出发点,可以为你和孩子的关係定调,即使你认为科技只是生活的附加品,但利用对科技的使用方式传达出你的价值观,最终就能建立起彼此的信任。
书籍介绍本文摘录自《什么时候可以给孩子买手机?第一本给E世代父母的青少年网路社交教战手册》,木马文化出版
*透过以上连结购书,《关键评论网》由此所得将全数捐赠联合劝募。
作者:黛沃拉・海特纳(Devorah Heitner) 译者:林金源
第一本针对8-12岁及青少年的数位生活,清楚解析社群媒体互动技巧的专业教养书。 摆脱萤幕焦虑,迈向萤幕智慧,让「数位教养苦手父母」化危机为转机!
家长是孩子安度数位生活的辅导者,应该为孩子建立科技正向价值观。 提供家长针对孩子在线上的时间管理、人际关係、形象认同、安全隐私、资讯判断等辅导策略与解决方案。 借鉴大量最新研究、焦点团体的调查、工作坊等谘商案例,并实际参与学校科技政策拟定,社会媒体教育专家提供解决家长帮助孩童解决萤幕困境、迈向健康科技生活的处方。
你家也有数位青少年吗?他们对手机和网路的精通让你自叹弗如、忧心忡忡,或是选择放任? 许多家长和教育界人士都担心,孩童因长期使用数位装置而导致成瘾、疏离或分心。
社会科技专家建议,家长应该以同理和好奇心去亲近孩子的数位生活。无论是收发群组讯息、玩线上游戏、参与社群媒体,或是用网路搜寻资料,家长如果能够从旁督导辅助,传授孩子正确经验与态度,将大大有助于他们建立健康的网路互动。
本书结合谘商访谈、焦点团体与工作坊案例,加上作者长年参与学校科技政策拟定的经验,提炼出实用可行的教养妙招,从萤幕时间的讨论到评估手机的使用时机,协助孩子适应每天24小时不断线的连线生活。包括如何判断网路上大量的讯息?如何调整留下的数位足迹?如何建立网际关係的尺度?如何确保隐私和安全?同时探讨青少年网路社群媒体中的友谊与身份议题。
你不需要变成一名科技专家,但你可以跟孩子站在同一阵线,理解他们的文化,陪伴他们在无所不在的数位环境中勇敢闯蕩。唯有你的支持和树立模範,孩子们才能发挥创造力与学习力,在充满挑战与机会的网路世界,成长茁壮。
本书特色
罗列LINE、Instagram、Facebook、Snapchat等社群媒体APP的陷阱 协助家长帮助孩子化解网路纷争与冲突 教导孩子设定网路界线与自我认同 确保孩子远离网路霸凌,并且能够寻求支援 打造科技与不插电的平衡家庭 避免孩子接触网路上的性、与暴力资讯 留意孩子的数位足迹与个资安全 理解青少年的社群文化与同侪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