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艾莲・卡斯凯特(Elaine Kasket)
关于数位尘埃的十项建议尘归尘,土归土,还诸天地…。我始终没哭,然而在那一刻,我突然哽咽了。那时的我没参加过几场葬礼,也只在电影或歌词中听过「尘归尘,土归土」这样的句子。我想起主日学校讲过「创世」的故事(上帝拾起一把土,以祂能赋予生命的神奇力量吹了一口气,造出第一个人);或许《创世记》和我们的距离并没有想像中遥远,因为科学家也说,我们其实都是天体剥落的碎屑所组成的。
我的视线逐渐模糊。坚强、聪慧又令人费解的外祖母竟然是一群星尘的集合体,怎么想怎么奇怪;但她的人生之火早已熄灭,肉身也与大地融为一体。这只白色天鹅终而成为她独特的象徵——但也仅限于地面之上。六呎之下,她和墓园里的其他邻居几无差异,大伙儿皆缓缓化为原子,不分你我。
死亡是人人都要面对的事,总有一天也会找上我;我的肉身将化为尘土,就像外祖母一样。然而我和她不同的是,我知道我还会留下一些数位尘埃,那是我在网路上一点一滴累积数十年而成的遗留物。各位也一样(除非你活得像反科技隐士,彻底远离网路)。你们的数位尘埃将在乙太中飘浮,既不确定会飘多久,也不需要上帝之手将其聚拢,赋予生机——只要能连上网路,复活之事任谁都办得到;只不过有些人搜寻的可能是真实人生的灿烂火花,有些人想找的是微弱星光。认识你的人也许只是想藉此寻求慰藉、回忆、解答或情感联繫。
将来,各位的子孙后代或许受到好奇心及寻找个人存在的意义所驱使,在寻根过程中发现、找到了你。与你毫无关係的人也许藉此得知你对世界的贡献,或因为你的人生而获得启发;同时,作奸犯科者也可能躲在你死后仍继续存在的数位斗篷底下,冒用你的身分从事非法勾当。这一切对你来说有何意义?你又该拿出哪些对策?
我的工作是研究人类心理,经常和委託人一起探讨问题,协助他们找到自己的答案。任意提供意见或过度主导谈话或多或少有违我的专业,所以我习惯让对方自己导出结论;但另一方面,由于十多年来我都在探讨、思考数位时代的死亡议题,若要说我在这段时间内并未推导出任何定见,那我就是在说谎。我的观点受限于我个人的环境与历史背景,所以肯定与您的观点不尽相同。儘管如此,在本书接近尾声的这一刻,为了让段阅读之旅有其价值与意义,我想提出十项普遍原则给各位参考。这十条戒律能协助各位更积极面对数位尘埃的现实挑战,再不然也值得各位认真思考一番。
第一条:面对死亡带来的焦虑要面对「肉身总有一天会消亡」这个事实,内心肯定十分挣扎。死亡太神祕了。彻底失去控制,如同火光熄灭,突然失去一直以来感知的意识存在,这实在难以理解。各位可能倾向避开这些令人焦虑的问题,但迴避不仅无法消弭焦虑,反而可能助长焦虑。深呼吸,认真看看眼前的四方萤幕,说不定你会找到方法、将你意识到的焦虑转劣为利,从而更清醒地活着。偶尔提醒自己,每次在使用上网装置时,你的每一个动作都可能成为未来数位墓碑的一块砖头,或是在你身后继续流传的个人传记中的一个段落。
如果各位不只把数位活动视为生活的一部分,也当它是一份遗产,那么你大概得做出更为明智的选择。假如你明天就不在了,请问你是否满意眼前留下的所有足迹?想到那些字句可能乙太世界徘徊缭绕、想到那些影像可能成为你永久的数位映像,你开心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在网路及现实生活中,你打算採取哪些不同作为?
第二条:确实评估,切莫猜测不论是规划你自己的或管理其他人的数位遗产,这条规则一体适用。切记,适用于数位时代以前的规则不一定,也通常不适用于数位範畴。对于你正在使用且重要的线上帐号,请认真阅读其服务条款,了解服务供应商在你身故之后将如何处置你的资料。假如你找不到相关服务条款,打电话、直接问,也许你的提问将促成某种必要改变。各位也可以搜寻一些从事线上公众教育、倡导数位遗产的组织团体,寻求资源及建议;在选择遗嘱公证人的时候,最好选择具备数位资产相关知识的专业人士。
第三条: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首先,如果你登入、管理或操作的是已故亲友的手机、社群媒体帐号、部落格、通讯软体或电子邮件帐号,你必须了解,这些帐号内的任何活动都有可能造成「死者发声」,这点是非常重要的。学术研究及坊间证据双双指出,这些「亡者之声」极可能对他人造成惊吓或负面冲击。当然,各位也可能读取或存取其他在世者的数位资讯,此举可能令对方不安,反过来也可能令你不安。
其次,或许您个人并不在乎自己身后的人情世故,因此不想费神保留你的数位遗体或遗产;或许你希望在嚥下最后一口气之后,你的线上存在也能随你消失删除。这些都是你独有的权利。然而,在你做任何决定之前,请试着站在他人的观点思考:假设有个人和你十分亲近,他或她经常出没网路,留下大量照片、影片和其他纪念纪录;如果这些资料在对方过世后全部消失了,你是否在乎、会不会因此烦扰?
好好沉思一下,认真设想,或许你会突然发现,自己其实也不是完全不在乎或无所谓于自己的数位遗产。但是光凭想像,不只考虑程度有限,也可能导致你错误臆断他人感受——于是这引导我们来到下一条。
第四条:找人聊聊死亡及数位相关议题死亡与数位固然是能让人脑洞大开、认真思考的有趣话题,不过,请不要停留在抽象、空泛的讨论,要在生活中实践你的想法。请和你在乎、你爱的人讨论你对数位资料、个人隐私、数位时代的个资所有权等议题的想法和感受,表达你期望他人在你身后如何处置这些资料。此外也问问他们的想法,了解他们对于他们自己的数位资讯有何偏好的处理方式。
假如某位朋友希望他或她自己的社群媒体资料能在死后全数删除,而你认为失去她或他的数位足迹将令你万分伤心,请明白说出你的想法,同时也试着理解对方何以有此决定(假如对方仍坚持自己的选择,请想想该如何留下你的珍贵回忆)。若你希望你的脸书能转为纪念帐号,或者为后代子孙继续保留你的部落格,请明确告知你的最近亲属,因为他们可能不知道你的考量或想法。假如你目前还拿不定主意,不妨多找人聊聊,这麽做通常能相当程度地协助你釐清状况与想法。
此外,请把这个话题与讨论的对象扩及社交圈以外的场域,譬如职场。若你受雇于人,请问你的雇主是否能控制或取得员工、委託人、使用者及顾客的资料?假如和这些资料有关的人因故过世,是否会对其他人造成任何实务、财务或情感上的影响?你任职的机构有没有清楚完善的规定和程序能处置逝者个资,或者有没有详尽的準则与训练,指导员工如何与遗族亲友妥善互动?这些问题的答案可能都是「没有」,因为我们在这个领域确实还有好长一段路要走。各位不妨展开对话,带头改变。
第五条:制定符合数位时代潮流的遗嘱首先,别在意他人眼光,现在就预立遗嘱;接下来再进一步挑战传统,在遗嘱中明确记载你期望如何处置以数位方式储存的资料。可惜,讽刺的是,这份超前卫的遗嘱仍须以纸本留存、用墨水签名、还得送去公证;由于并非所有司法制度都接受以数位方式产出或储存的遗嘱,所以请务必确认您所属国家或地区的法律规定。即使数位资料在您所在的国度并不具备依法执行的效力,在遗嘱中明白表示期望也不会造成任何负面影响。
譬如,您可以加注「我希望我的母亲能使用我留下的财产,继续支付我的部落格费用」,或是「我希望我的脸书帐号能转为纪念帐号」。少了你的明确指示,你挚爱的亲友或代管资产的服务商将可能会妄加推断你的想望,也可能引发内部争执;他们有机会猜对,但也可能猜错。
若你正在使用的线上服务允许你指定数位代理人(像是脸书的纪念帐号代理人或Google闲置帐户管理员),请务必完成该项设定;不过也请先与您的口袋人选讨论这件事,再行指定。我必须再次强调,「数位代理人」在您所在的国度可能不具有法律地位,不过这总比没留下任何指示、表明期望要好多了。请您把这项安排明确列入您的正式遗嘱。不过也请您牢记:各位无权将不属于你的东西遗赠与他人,因此若属于「一人一帐户」的数位服务,服务条款可能不允许您将帐户控制权转移给他人,或者让您以外的其他人取得帐户内容。请务必详读服务条款,做好设定或安排。
第六条:建立密码管理系统,让您所託之人可顺利取得密码资料密码能保护个人装置、帐户和应用程式,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保障个资安全及隐私的必要手段,而我们也鼓励各位定期变更,或在帐号遭骇时立即变更密码。然而,在我们过世之后,这些功能卓着的实用防护措施可能变成某些人的梦魇(譬如那些必须替你处置遗产,或取得你个人纪念资料的人)。由于我们使用的密码可能有很多组,也经常改变,若要为了遗产或财产规划而特别维持并随时更新密码清单,可能有些不切实际。
所以,若各位选用一些设计完善的线上密码小帮手,或设定智慧手机统一储存密码,那么您只要将辅助软体的主密码或手机密码收存在安全的地方即可,譬如写进遗嘱,或放入信封锁进保险箱,交给律师或您託付的对象。如果您的手机内建生物辨识功能,您甚至可以考虑将指纹或脸部辨识的替代资讯交给代理律师或您另行託付的对象。
不过,还有几件事也要提醒各位注意。首先,假如有人允许你在紧急状况、或当事人意外死亡后取得他们的装置与帐号密码,切莫辜负对方的信任,恣意窥探。不论你与当事人关係为何,请务必釐清你在哪些状况下才能获准读取对方的私人资料。其次是有些服务条款明文规定,该平台在确认帐号原持有人身故之后,会採取删除帐号、帐号纪念化,或其他封锁登入措施,因此这些平台的帐号密码是有使用期限的。
最后,假如你的线上空间有一些藏得太久、不为人知的祕密,而你认为这些祕密可能使你关心或在乎的人感到困扰、受到背叛或加深他们的痛苦,请慎重考虑是否要让这些人取得完整的读取或存取权。若您在生前就已经不愿意坦承或处理这些祕密,您或许该即刻动手删除这些资料,或者将帐号密码带进坟墓,或者确保这个祕密档案柜在你再也无法继续戍守之后,能永远关闭、无法开启。有人认为,在某些情况下,若你无法亲自收拾残局,那么让你所爱之人继续蒙在鼓里,或许会是比较好的选择。
第七条:尽力规划,避免留下纠纷或遗憾世人对「经营」网路形象大多抱持负面评价,常常把这个词与「加油添醋、夸大自己兴奋开心或成功的经验,美化并炫耀自己的生活,继而引发他人的嫉妒或不安全感」连在一起;然而若从「精神遗产」的角度来看,「经营」二字的解读可谓大不相同。我想讨论的不是网路审查那些艰涩玩意儿,我也不认为不论好事坏事一概坦承布公、无所隐瞒就一定是好的;相对地,我想谈的是透过「选择」来管理你的网路活动。
请想像你从一位热爱拍照的人手中继承他的笔电或其他储存装置,里头有数千张照片待处理(不用说,因为手机普遍内建相机,致使数位摄影已是家常便饭,因此很多人都有这种状况)。除了相片档,可能还有文件、电子邮件、简讯等其他类型的档案,其中大部分都没有足够的上下文线索或评论,使你无法判断哪些是有意义或者重要的讯息,哪些则否。
许多继承或协助处理逝者遗物的人都被这些巨量、无从区别的数位谜团给吓一跳,他们见树不见林,只想尽可能避开麻烦、不愿牵扯太深。今天,若是某位对研究家族系谱相当狂热的人挖出一张曾曾曾祖父的老照片,她或他肯定欣喜若狂;因为在曾曾曾祖父的年代,影像纪录是非常非常珍贵且稀有的东西;但是,假如今天所有透过数位储存的资料都能长长久久保存下去,即使经过数百年也依旧便于取得,那么这些业余系谱学家大概会觉得这项原本极具挑战性的嗜好突然变得相当乏味,超级无聊。
在社群媒体平台上,我们其实有所选择,我们可以只把对自己最有意义、最感动,或者最符合我们想要的形象资讯放上网路。你留在社群媒体平台的个资,跟电脑里乱糟糟的档案或上网自我搜寻的结果是不一样的,因为前者能提供事件背景、时间轴、描述等等更详细的资料,让其他人更轻易就能拆解分析,认出那就是你,甚至体会你的感受。
当然,你所选择的资讯或许经过大量编修,可能也不是你真正的模样,但如果只是为了供他人回忆、为了留下精神遗产,你选择性地强调自己最快乐的时光、最刺激的体验或是自己看起来特别迷人的时刻,那又何妨?不论你是为了让自己多年后能再忆起这些时光而留下数位自传,或是让你的挚爱或子孙能透过这些数位传记想起你、发现你是什么样的人,为这些数位资料抹上些许幸福色彩,或许不是什么坏事吧。
第八条:知道愈多不一定愈感到安慰人在哀悼或悲伤时,常会饥渴地搜寻、阅读种种和挚爱有关的一切资料,尤其是涉及意外、悲剧或自杀、他杀、原因不明等种种令人难以接受的死亡。这种搜寻行为可以解读成透过不断提问,再经由逝者个资寻求解答、安慰和解析的一种釐清方式。在某些情况下,我相信翻阅私人书信的确能找到蛛丝马迹;然而大多时候,我们找到的常常是一些令人沮丧且模稜两可、感到痛苦,或只会勾出更多疑点的资料。
逝者不可能回答这些令人不安的问题,他们无法釐清疑点、无法提供重要的脉络线索,甚至无法道歉并寻求解决或补救的办法。这是资讯时代可能导致悲痛变得更加可悲的面向之一。若你打算深入钻研逝去挚爱的个人数位资料,最后可能会打开一份珍贵礼物,也可能掀开潘朵拉的盒子;至于等在眼前的是哪一种,事前无从知晓。所以,小心为妙。
第九条:效法老派作风儘管目前我们还保有古埃及的纸莎草纸捲,然而在数十年或数百年后,或许不到下一个千禧年,我们以数位方式储存的资料说不定就已经不存在,无法读取或阅读了,这种事谁也不知道。不过我们比较能确定的是,纸张或其他实物虽然易受天气或气候影响,但它们绝不会成为淘汰科技的受害者。就算你有信心、确信你的数位尘埃还会继续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就算你尽力确保其他人能够顺利读取这些资料,毕竟天有不测风云,世事多变;可以预见的是,科技注定会以难以预测的方式淘汰及进化。
有鉴于此,不时拣选一些重要的数位资料,转以实体方式备存,这么做肯定值得:将你最喜欢的相片,或是一些有意义、值得纪念的时刻做成相簿保存;把你最重要、最珍视的电子邮件列印出来;撷取你在网路发表的文章段落,抄在漂亮的笔记本上,收进书架。
假如你没来得及留下实体纪录,也不必绝望。数位世界还未彻底摧毁你依循传统方法触及所爱或祖先们的能力。照片和信件总能使我想起和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有关的回忆,不过当我看见、触碰或使用某只戒子,或是缝纫盒里的旧钮扣,或是边边翘起来、一步步教你如何製作巧克力片饼乾的发黄食谱时,回忆也会像泡泡一样不断冒出来。对于我们及其他也认识逝者的亲友们,每一件物品都能再度强化并扩展我们彼此共享的回忆。把他们的故事藏在心里、记在脑中,再传给下一代。世事多幻变,记忆永留存。
第十条:别奢望永存不朽数个世纪以来,世上只有一小群人——譬如:达文西、莎士比亚、巴哈或霍金——因为在艺术、文学、音乐或科学方面有所贡献,得以流芳百世;至于其他绝大多数的人,不论他们留下多少数位或实体资料,顶多也有只有这一代及下一代而且是认识他们并深爱他们的人,才会觉得这些讯息意义非凡。既然如此,你应该专注于好好过你想要的生活,做你认为有意义的事。记得要常常问自己这个问题:如果我做的事没有人记得,也不会带来财富或名声,这件事到底值不值得去做?这件事对我或者对别人是否仍属好事一桩?
或许,我们对死亡、对无足轻重的恐惧加深了我们对「不朽」的幻想。不朽或许和过度自负有关,也或许你希望自己一生的成就能让世界有所不同,并且尽可能延续下去,故而渴望永存不朽,那又何妨?不论冀求「不朽」的理由为何,这终究是一场注定失败的战役;在全心投入战斗的过程中,你是否或可能错失了什么?请尽可能捕捉、记录、分享生活中有意义和美好的事物。
就像我永远不会怀疑,我的女儿和她的子孙们肯定会很喜欢我这几年在社群网络为她精心保存的童年纪录。透过这些努力和成果,我和她的数位尘埃说不定能带给未来好几个世代些许欢乐、趣味或甚至启发,而我也非常乐意投入时间和心力,为他们累积这些精神资产。不过,不管我曾经为她献出多少宝贵的时间和努力,这一切——不论是这份遗产的重要性或持续影响力——终究会褪色。
所以,最后一条戒律的本质与精神就是:尽你所能,活出最好、最有价值的人生。好好去爱。活在当下,对存在的每一刻心怀感激。为世界发挥善的力量。将你的一生奉献给所有能让你引以为傲的事物,有形无形、形式不拘;至于这些精神遗产能维持或存在多久,无须忧虑,一切随缘吧。
书籍介绍本文摘录自《如何在网路时代好好说再见:从直播告别式到管理数位遗产》,猫头鹰出版
作者:艾莲・卡斯凯特(Elaine Kasket) 译者:黎湛平
momo网路书店 透过以上连结购书,《关键评论网》将由此获得分润收益。第一本探讨数位时代身后事的实用指南
数位遗产专家解析科技化社会的生离死别 书末附如何管理数位遗物的十项建议Hello World,自从进入网路时代,我们便不断累积在网路上生活的痕迹; Goodbye World,当人生走到终点,我们又该如何面对与处理这些遗留的资产?
亚伦是一个饱受网路霸凌的孩子,在他自杀之后,Facebook上留下的纪录却成为爸妈与孩子最后的接触管道:「就算再给我们一百万年,我们也不会登出他的脸书帐号。」
面对死亡的方式有很多种,有的私密、有的注重分享,有的接受灵魂离去、有的坚信灵魂尚存。在现代的社会中,网路让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去纪念(或者忘却)已逝去的亲人朋友。例如脸书「纪念帐号」的功能、有些人利用直播举行网路葬礼。
亚当父亲留下的网路商店怎么关都关不掉「我甚至不能使用卖家协助专线。因为除非你是卖家本人,否则你不能打这支电话。」
在网路时代里,有些东西或许会「活」得比你的肉体还要久——你的脸书帐号(到了2099年,可能会有大约50亿个已经过世的人仍然保存着他们的脸书帐号!)、部落格、YouTube频道,还有你的网路银行帐号和数位购买纪录。这些有可能牵涉到法律上的继承问题。例如:在我们离开之后,我们的小孩可以合法的登入我们的脸书帐号吗?比特币帐户是可以继承的吗?目前世界上的法律规章几乎都是根据网际网路存在前的财产概念去订定的,而网路世代的来临也对法律造成很大的冲击。
有限的生命,永生的网路
从个人经验与各式案例出发,临床心理谘商师艾莲・卡斯凯特以温柔而机智的口吻探讨心理学、社会学、法律、精神、道德和商业利益交叉的複杂地带,亦写下现实与虚拟中面临意外、困境和生死的动人故事。本书为这个紧密连结的网路世代提供了面对死亡的崭新思考。